古陶瓷标准研究和制定的必要性
艺术品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在过去的5~10年中,艺术品的表现超过了金融资产、股票和房地产,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6.6%。
古陶瓷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等,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投资收藏界最为火爆的艺术品。但是随着古陶瓷市场的活跃,出现古陶瓷流通领域非法交易收藏、拍假卖假乱象丛生、服务支撑体系缺乏、行业相对封闭、无规范无标准等问题,给古陶瓷市场带来确真、确权、确价的极大困扰。这些问题不仅使国家和社会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形象和流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也对古陶瓷鉴别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社会组织、行业机构多方呼吁、建言献策,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整治力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文物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备,文物保护理论架构基本确立,行业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部2016年修订出台《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针对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制假售假、虚假鉴定、虚高评估、交易不透明等问题制定有效的约束条款。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文化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国家推动法律规章出台指导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同时,标准作为组织生产、提供服务的依据,作为执法监管和消费者维权的依据,应不断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但一方面,我国关于古陶瓷方面的理论研究缺失导至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古陶瓷有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不足5项。另一方面,我国古陶瓷鉴定工作长久以来依靠传统的“目鉴”,主要依靠鉴定者的个人经验和业内声望,其方法的形成是靠经验传承以及靠师带徒,主观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干扰鉴定的结果,缺乏科学性,无法规范化。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古陶瓷的鉴定出现了拉曼烃基鉴定、成分分析鉴定等方法,但是在无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科技鉴定的依据不能周全全部客体,并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对古陶瓷进行有损取样,还需要依据一定的鉴定仪器,造成鉴定程序复杂,耗时耗力,成本很大,鉴定准确率超出预期,公信力差,很难形成标准推广。
鉴于古陶瓷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现代鉴别方法的日臻成熟,用标准去规范我国古陶瓷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恰当其事,用标准去规范古陶瓷的鉴定工作恰当其时。
本申报项目围绕古陶瓷痕迹展开。首先在确定了正确理论的基础上,以古陶瓷痕迹特征及鉴别方法为标准化对象,提出古陶瓷取痕、鉴别方法、认证认可规范要求。古陶瓷痕迹鉴别是利用痕迹学对时间的反向指证,以及利用“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使得利用科学证据—痕迹鉴别古陶瓷的技术和方法应运而生。
它是重要的古陶瓷鉴定方法,科学性高,实用性广泛,准确性强,推广应用的价值极高,为古陶瓷等文物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将对我国古陶瓷鉴定发挥里程碑性的作用。对于解决当前鉴别乱象,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是一个有效的好方法,好途径。是利用《痕迹学》,通过形象痕迹、自然老化痕迹排除新仿、做旧,再通过行为痕迹、意识痕迹的已知条件确定年代,它的优势在于鉴别程序简单、透明,无需有损取样,无需复杂、大型仪器分析检测,因此编制《古陶瓷痕迹鉴别规范》地方标准主要体现在:
1. 古陶瓷鉴别机构鱼目混杂,鉴别方法多样,鉴别证书满天飞,需要对鉴别方法提出规范要求;
2. 鉴别人员鉴别资质水平不一,需要对鉴别人员进行培训;
3. 需要对古陶瓷痕迹类别及特性进行定义规范;
4. 民间古陶瓷痕迹鉴别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标准、无规范可循,需要对古陶瓷痕迹鉴别明确法律责任提出规范要求;
5. 针对市场上鉴别后期不保真、认证认可难、证书杂乱等情况,需要对鉴别后期服务进行规范。
因上述各项,目前急需通过本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规范我国古陶瓷收藏市场,另一方面为其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使得收藏者有章可循,鉴别人员有据可依,更好地为研究、鉴别、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陶瓷服务,填补中国古陶瓷痕迹鉴别行业无标准的空白,使中国古陶瓷痕迹鉴别标准化成为可能,尤其将会改变中国古陶瓷鉴别领域人为随意性带来的弊端,对艺术品市场古陶瓷造假贩假行为将会起到一定的遏制和净化市场作用。
上一篇:古陶瓷痕迹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下一篇:高档会所摆放马匹的象征和寓意